“拦婚党”得寸进尺,勿以恶小而不治

近日,一条视频在网络上传播颇广,视频显示,8月30日,陕西咸阳一婚车被拦下“讨彩头”,拦路者称“给五条烟打发不下”。不少网友表示,这根本不是“拦路讨彩”,而是“拦路打劫”。近年来,网络上迎亲队伍遭围堵讨彩头的新闻并不少见,更有甚者,将拦婚车讨彩当成职业,假借“婚俗”之名敲诈勒索,并欲用“传统文化”为自己的恶劣行径开脱,吃相未免太难看。

“民俗”不是恶劣行径的通行证,“民俗”不该变成“陋俗”。“拦婚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中的一项,女方出嫁时,娘家人会阻拦娶亲队伍以表不舍,而男方的娶亲队伍此时则会送上糖果,让娘家人放心,承诺新娘在婆家也会过得很好。渐渐地,拦婚演变成“拦婚车”。在中国很多地方,尤其在农村地带,拦婚车并不鲜见,其原本目的是讨个彩头,而主家也会提前准备糖果、数额较小的红包、烟等,遇到拦婚车的人便给上一些,有吉祥如意的寓意。

然而,“拦婚党”的要求一旦过了头,就会变成“车匪路霸”;拦婚“讨彩头”沾喜气的初衷一旦被污染,本是追求喜庆的民俗也变了味。最简单的逻辑是,拦婚车讨彩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双方都认可并愿意的基础上。实际上,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并认可这样的“民俗”,“讨彩头”与“给彩头”的一来一往中,需要双方达成共识,这也是对彼此最基本的尊重。将“拦婚”民俗演绎成“索取”行为,是极度自私、蛮不讲理的体现。

需要明确的是,给“讨喜钱”并不是主家的义务,获得“讨喜钱”也不是“拦婚党”的权利。在8月30日的拦婚车事件中,主家已经给了拦婚党五条香烟,拉着架子车的大爷却依旧不放行,上前讨彩的大妈理直气壮地说“五条烟不打发”,让人不由得生疑:这样的“底气”,究竟是谁给的?

我认为,首先是“拦婚党”的蛮横无知给的。实际上,不仅是拦婚车这一项,传统婚俗中仍有许多需要去除的糟粕。地方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及时纠正居民的落后思想,提升文化素质。其次,是被拦者的忍耐和妥协给的。很多时候,被拦者为了不耽误“吉时”,也为了不在大喜日子和别人起冲突,都会选择破财了事,殊不知这样的妥协恰恰助长了“拦婚党”的嚣张气焰,将“拦婚党”的恶劣行径合理化。遇到侵害自身财产和人身自由的情况,应果断报警,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是过于宽松的民俗整治环境给的。与现代文明社会不相符的落后民俗在最开始也许只是“小恶”,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,许多人便也没当回事儿,甚至用“传统文化”和“民俗”来当挡箭牌,装聋装瞎。于是在社会新闻中,往往对于造成较大社会恶果的民俗习惯,有关部门才会加以整治,而对于诸如拦婚车讨彩头这样的“小恶”,有关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就算接到投诉也是简单协商了事,这亦是对落后民俗的纵容。

在建设文明社会的路上,我们无疑会与诸多陋俗“迎头相撞”,既然撞上了,就该正面解决、就地解决。陋俗不会自行消失,“小恶”不治,终将酿成“大祸”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